5月17日,全国劳动模范全二平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回到苏独仑农场,这片他扎根三年的土地,经过“精准扶贫”的固本强基,不知不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砖瓦结构的建筑代替了毛坯房,道路干净整洁,羊群悠闲地在草场上吃草,翻新的田地里忙碌着灌溉的农户,到处洋溢着“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希望。
向阳的正能量
在农场遇见当地的老百姓,大家都热情地和全二平打招呼,问候彼此近况。全二平说,“回到苏独仑农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踏实。”2018年,他到苏独仑农场担任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负责4个农场的扶贫推进和4个贫困户的一对一帮扶工作,建档立卡,进家入户,在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宣讲扶贫政策,提供产业帮扶指导,早与这片土地建立了难以割舍的联系。
扶贫期间,全二平组织了多场“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为主题的大讲堂,结合人生经历现身说法,用自己在小佘太村的爱心邮路事迹,鼓励很多人燃起脱贫的斗志,重建生命的热望。
59岁的杨永强是苏独仑农场建档立卡贫困户,做了两次大手术,高额医疗费使家里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祸不单行,妻子又患了格林巴利综合症,全身不能动弹,治疗花费了20多万元,本来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最困难的时候,连过冬取暖的炭火都买不起。生活的无望让杨永强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全二平到家里和他推心置腹地聊天,讲述小佘太村励志的人物故事,鼓舞他重塑信心,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借助产业扶贫政策,杨永强养了猪、驴、牛,每年收入能达到四五万,扶贫工作队帮他建造了新房,妻子唐芳的病也日渐康复,生活状况柳暗花明,他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说起这些年生活的变化,杨永强眼含热泪,“太感恩了,真的太感恩了,如果这几年没有工作队帮扶,我真的支撑不下来,二平他们经常来家里问我有啥困难,帮忙解决,我觉得活着挺有爱、挺温暖,自己的兄弟也不见得能做到这样。”
农场场长李培军给党员讲党课的时候,就地取材,以全二平的人物事迹作为党课内容,宣传发扬“劳模精神”,他说,“精神的能量是无穷的,离群众最近的正面典型,具体可感,能发挥鼓舞人心的榜样力量。”
百姓的贴心人
苏独仑农场分管扶贫工作的工会主席魏新明回忆起全二平在农场的工作,赞不绝口:“特别接地气,能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和这里的贫困户打成一片,帮扶脱贫雷厉风行、认真负责,把贫困户当家人,设身处地为贫困户着想,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大家也把二平当自己人,都说他是个‘好后生’。”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队伍建设至关重要,需要根据不同的人区分不同的帮扶政策,真正了解并热爱这份工作,有强烈责任感。全二平当乡邮员的人生经历积累了扶贫工作方面的经验,能理解老百姓的生活和心理诉求,设身处地为大家着想,实实在在解决难题。
扶贫工作中,全二平通过个人渠道为当地农户积极争取扶贫资源,给大家发放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还邀请怀生堂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到农场为当地100多贫困户做了健康检查;贫困户生病住院,全二平第一时间帮忙联系乌拉特前旗的医院,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他还当起了“月老”,为单身的贫困户搭建“鹊桥”,其中一对已经组建了家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二平和驻村工作队全体成员主动放弃休假,组成哨岗队,24小时值守监测卡点,积极投身到农村防疫第一线,做好疫情宣传、人员摸排、联防联控等工作,为老百姓筑起了生命安全的“防火墙”。受疫情影响,当地老百姓的葵花籽、出栏羊销路受阻,全二平和工作队成员积极帮忙联系买羊商户,并和当地防疫部门沟通协调,疏通进出村关卡,打开了市场销路。
回顾三年扶贫路,全二平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刚刚帮助村民走到了‘脱贫摘帽’这一步,未来的乡村振兴依然任重道远,但初心是恒久不变的,一是用责扶贫,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推动工作,注重倾听困难群众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二是用心扶贫,增强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信心,急困难群众之所急,想困难群众之所想,用心用情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扶贫的垦荒牛
“感谢党和政府对咱的关心,感谢工作队,自从他们来扶贫,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正在草场上放羊的贫困户柴宝玉,说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的生活变化,脸上乐开了花,“比以前富裕了很多,不愁吃穿不说,还供儿子读完了大学。”刚开始,柴宝玉养的25只羊以山羊为主,繁殖速度慢,增收不明显。在工作队的指导帮助下,逐渐对羊的品种进行了调整优化,现在羊群数量已经增加到了100只,年收入四五万元。
苏独仑农场的扶贫工作,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是“铜底铁帮,结实得很。”几年来,该农场以“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群众自主”为原则,通过“扶贫+扶志+扶智”三管齐下,落地举措紧锣密鼓、环环相扣,不仅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蒸蒸日上,精神风貌也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其中,驻村工作队的功不可没。
在落实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工作队将扶贫资金入股恒胜玉米专业合作社和百佳利专业合作社,通过加强企业与贫困户利益链接,使贫困户每年享受利益分红;争取扶贫专项资金,在九分场新建自来水厂,极大地改善了当地老百姓的饮水质量;针对技能偏低、劳动力弱以及通过市场无法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发设置了保洁员乡村扶贫公益性岗位,月薪700余元,为贫困户养家糊口搭建了自力更生的平台。
在苏独仑农场场部会议室,放着一份“遗体捐献书”,主人是贫困户陈守礼,一个年近70岁的老党员。扶贫工作开展后,驻村工作队经常到陈守礼家里嘘寒问暖,帮他解决困难,设立扶贫公益性岗位后,安排他当了保洁员,生活自给自足,日渐向好。陈守礼对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十分感激,觉得无以为报,手写了“遗体捐献书”送到场部,眼含热泪,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和心意,回报党和国家,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每年的国庆节是秋灌的黄金时期,也是水价调整的重要时间节点,但由于引黄灌溉泥沙淤积,渠道底部升高快,不及时排淤疏通,水引不到渠里,更流不到田里。为了让老百姓使用平价水,节省灌溉成本,每到这个时候,全二平和工作队成员在李培军场长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帮老百姓清渠排淤,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到后半夜是常态。他们拿着手电筒和锹,沿着干渠和支渠,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泥地里,逐段排查疏浚,分水引流。李培军赞赏地说,“二平懂生产,不外行,眼里全是活,干的都是具体事,哪怕用锹铲土,一锹下去,听声音就知道是下了大力气的。”
全二平的微信朋友圈签名栏写道:“做不好有人说,做得好还有人说,索性我们做得更好让他们去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应人事小,误人事大”。在他看来,踏踏实实把事情干好,让百姓受益,自己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是他扶贫过程中秉持的信条,也是始终未变的初心,回望扶贫路,脚下皆泥土,遍地是阳光,站在新起点,使命在路上,希望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