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中有乾坤

——全国邮政金融数据建模大赛背后的故事
中国邮政报记者 毛志鹏2022-12-22来源:中国邮政报

  “现在我们的模型已初步完成构建,这是我行原创的应用于客户经营和价值挖掘的模型组。”张达言语间充满自豪,眼中有光。作为邮储银行个人金融部数据分析团队的一员,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全国邮政金融数据建模大赛。这次她与总行管理信息部、金融科技创新部的同事联合组成团队,从全国314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并且在最后的总决赛中排名第五,荣获二等奖。 

  今年的全国邮政金融数据建模大赛已是第三届,邮银协同、总分联动、业技融合成为参赛队伍的主趋势。他们中有业务人员,也有科技人员;有总行的,也有分支行的;有邮储银行的,还有代理金融专业人员。虽然身份各异,但很多人戏称自己为数据“挖矿人”。 

  随着规模日益增长、影响日益扩大,如今一年一度的数据建模大赛已成为邮储银行植根于员工、赋能于业务的重要活动,也成为邮政金融数据建模人的盛会。 

  破壁 

  邮储银行拥有超6.5亿客户,如何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推动全行转型发展?答案就是数据赋能。数据建模需要多专业条线协同,以取长补短,发挥多领域协同效能。建模大赛提供了打破壁垒、实现业技融合的绝佳契机。 

  大赛积极鼓励参赛人员打破条线、机构和地域的限制,灵活组队参加。首届大赛跨机构、条线组队的队伍占比达56%;今年进一步提高,跨机构或跨条线组队的队伍占比达73%,邮银协同的队伍占比达16%。 

  作为广东参赛团队,广东省分行运管部联合科技部门尝试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去预警涉案账户。在建模时,业务和科技人员发生了分歧。是以客户维度还是账户维度,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于是,双方决定让事实来说话,分别建立模型进行测试,在经过3周的核验后,最终达成一致:以账户维度建立模型,提取指标。运管部全程参与建模过程,一线网点人员全力配合反馈意见,使得技术人员对模型予以高效优化,模型的召回率及精确率显著提升。 

  去年,云南参赛团队是邮银联合组队,团队内有云南省分行信管部、公司部及云南省邮政分公司市场部大数据中心员工,还有总行网络金融部员工。为发挥邮银协同优势,双方选题定位于服务乡村振兴。公司部的周春丽对第一次开会讨论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对建模讨论,自己跟听天书一样,全是计算机术语,但又感觉很有趣,仿佛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之门。”“考勤打卡机为什么能自动识别出你是谁,这背后是数据算法的功劳。”大数据中心员工张天浩无意中的一句话,一下就把周春丽吸引进了建模这个新的世界。而在张天浩等人调研了4个月后仍在切入点上苦无思路时,周春丽专业背景的优势得以展现,她之前做过的一个茶产业信贷报告给了大家启发,最终确立了基于“云品”产业振兴的邮银深度融合模式探索课题。 

  今年,为了使课题更贴合基层和业务的需求,云南参赛团队邀请了两位业务人员,集结了一级支行行长、一级分行小额贷款中心负责人、总行级数据分析青年人才、机器学习博士等专业骨干,组成了一支邮银协同、总分支联动、业技融合的“全功能”团队。不同专业背景的队员们在数次头脑风暴、耐心讲解、唇枪舌剑中实现了业务和技术的充分碰撞融合。 

  这种以邮银协同、总分支联动、业技融合为显著特征的组队模式和“多人一职、一人多职”工作模式,无疑满足了数据建模的本质需求,打通了技术和业务条线的壁垒,使团队运作发生了乘数效应,发挥出更大价值。 

  赋能 

  数据建模大赛建模领域均聚焦国家战略及邮储银行发展方向,以邮储银行新一轮大数据五年发展规划中应用场景蓝图为指导,从业务实际痛点出发。建模领域紧扣业务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需要,聚焦“零售金融、乡村振兴、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风险防控”四大关键领域,建模主题涉及个人金融、“三农”金融、小企业金融、公司金融、代理金融、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等业务领域,覆盖寄递、投资理财、票据、信用卡、小额贷款等产品。参赛队伍积极运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手段,为客户精准画像、自动获客、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等数字化转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第一届数据建模大赛中,邮储银行个人金融部组建了“心中有‘数’”团队,她们聚焦经常在互联网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客户购买行外理财产品的行为特点构建模型,发掘购买邮储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性更高的客户,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精准营销。去年,她们更进一步,进行了客群分析,锁定女性客群为目标客群,建立了“她经济”个人客户挖掘模型,助力保险开门红。今年,她们再次突破,去解决一些更基础、更本质,也更有难度的基层营销人员关心的问题,为此构建了IVL模型:“I”指的是客户亲密度,“V”指的是客户的潜在价值,“L”指的是客户在邮储银行的生命周期阶段。这些问题不仅是她们在与一线营销人员沟通时发现的,也是行业的痛点。她们计划后续把建模成果开发成三维“大字”标签,精准地勾勒客户画像,让营销人员一眼便可洞察客户。 

  云南参赛团队去年“基于‘一县一品’的云南特色产业振兴模式探索”的参赛课题以邮银协同的方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获取并整合了多方内外部数据,通过“一县一品”地图优化、特色产业客户识别、客户风险态势感知三个任务,形成了云南特产名录和特产竞争力分析模型,并以“云茶”产业为例,从存量1600万客户中甄选出约20万优质茶产业客户名单,为这些客户提供资金支持,试点应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该团队在去年课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扩展,基于去年输出的“一县一品”地图及特产竞争力分析模型,选取了具备较强产业竞争力的凤庆县滇红茶和核桃两条产业链,以“农业产业链高潜客户挖掘”课题申报参赛,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分别评估产业链客户(尤其是有电商销售渠道的客户)涉农贷款资质及AUM(管理个人客户资产)潜力,从而高质量获客、活客,在增加涉农贷款发放量的同时,提升AUM。 

  大赛各环节通过分享建模路演视频、将优秀模型和应用案例纳入数据成果共享平台、面向全行开放建模培训和交流等方式,推动建模成果的共享。前两届大赛评选出的近百个优秀模型与应用案例,为各级机构和单位的内部管理及经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有力地促进了邮政金融的数字化转型。 

  成长 

  在参赛过程中,参赛者有过退缩、放弃的念头,但都坚持了下来,最终收获了成长。 

  “越是走进建模大赛,越是容易被吸引。虽然在比赛的过程中累得就像脱了一层皮,但痛并快乐着,当最后模型成果出来时感到由衷的满足和充实。”张天浩直言,参加大赛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挑战。去年他们参赛时,虽然确定了服务乡村振兴这个大方向,但技术路线到底该怎么做一直无法确定。调研了4个月,时间过半,“第一问”都没答出来。那段时间大家常常讨论到深夜,因为着急焦虑,一些人甚至出现了失眠的症状和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团队牵头人、云南省分行信管部的王静芳及时组织了一次讨论,分析利弊,梳理思路,让大家冷静了下来,再次坚定了信心。团队重拾斗志,后在一次次沟通讨论碰撞中捕捉到一丝灵感,找到了解决方案,终于赶上了进度。“那天大家从办公室出来走路都是轻飘飘的,虽然疲惫,但突破难题的成就感却让我们心中异常兴奋。”张天浩说。 

  问题源于实际,每个模型的背后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团队成员无数的汗水和心血。王静芳说出了科技人员的心声:“参赛最大的收获不是证书,更多的是数据理论、新技术运用于实际的机会。感谢大赛给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平台,并给予指导,让我们用数据科学的知识去发现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提高了我们综合运用数据模型、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在技术层面有了提高和突破,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技术在应用于解决业务痛点难点时的价值。这为我们数据分析技术人员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主动走出去,深入学习业务,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助推业务发展,助力数字化转型。” 

  张达所在的团队在参加第一届数据建模大赛时,大家心里都比较忐忑。“那段时间早晨一睁眼就在琢磨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在成果展示前,团队成员一起逐字逐句研究汇报的内容,直到大家几乎都倒背如流。”今年,她们的IVL模型需要的数据量大、分析耗时长,还要利用隐私计算技术和外部机构开展联合建模,难度很大,极富挑战性。但是经过两届的历练,她们现在更为自信。“我们已拿了两次奖,这次大家想做点不一样的,而且前两届的获奖也让我们有底气去做更难但是更有意义的事。” 

  数据建模大赛犹如一座熔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炉火,让数据建模人在业技融合实践磨炼中快速成长,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大数据应用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像一颗颗种子,不断开枝散叶;像一点点星火,渐成燎原之势。第一届有129支队伍、461人,第二届增加至228支队伍、1113人,第三届再次扩容达到314支队伍、1664人。数据建模大赛促进了企业员工跨部门、跨地域协同合作,进一步凝聚企业数字化转型共识,增强数字化转型动能,为转型过程中降本增效贡献力量。大赛推出的优秀分析模型和成熟应用案例,在实际中应用,让数据赋能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各层级各条线更容易感知,“会用分析技术,乐用数据分析,善用数据决策”的大数据应用氛围在企业内部越来越浓郁。